信游平台

信游平台是全国领先的一家互动娱乐游戏公司,九卅娱乐10年信誉登陆主要项目系体育类游戏,同时亦提供一些道地化的亚洲游戏等,九卅娱乐10年信誉

LOL热度不断下降,拳头开始制作其他游戏,新的动作游戏被曝光

2024-02-04

最近关于电竞圈的话题是很多人在讨论的,相信大家也看到不少这方面的内容了,这段时间里,有一件事引起了不少人的热议,那就是关于LOL热度不断下降的问题,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图片

目前总结出来的原因有那么几个,第一就是游戏改版很大,导致很多玩家,甚至是职业选手都无法适应这个版本,于是出现了很多玩家退游了,退游的玩家多了之后,自然也就没什么人愿意看比赛了,于是热度就下降了。

图片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赛区太久没有夺冠了,在上一次我们赛区夺冠的时候还是S11,自那之后的两年,我们赛区都没有夺冠,这也是导致热度下滑的原因,如果我们赛区能在S14夺冠的话,那热度绝对会直线上升的。

图片

第三个原因就是人气选手的离开,这赛季有很多位人气选手成为自由人,没有签约战队,比如大家熟悉的uzi、宁王、theshy等等,他们不只是离开而已,离开之后他们还开启了直播,这无形中又跟春季赛抢热度了。

图片

这三个原因是现在最多人在说的,确实这些原因多少都会有影响,现在大家就想知道,面对这种情况,拳头和官方方面有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不过看了一下,得知了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那就是拳头什么都没做。

图片

什么都没做也就算了,最近拳头还被曝光开始制作其他游戏,新的动作游戏被曝光,最近专注于分享《英雄联盟》泄密的博主League Of Leaks突然发问,拳头开发人员Zoey Wikstrom的领英资料中显示,有一款游戏正在开发。

图片

这是一款动作角色豹纹游戏,游戏似乎包含Roguelike机制,主要视角为第三人称,将采用虚幻5引擎制作,游戏中还有多人模式、季节性活动、制作材料、日常任务等等,目前透露出来的就这么多,很多人也吐槽,难道拳头准备放弃LOL了吗?对此你们有什么想吐槽的吗?

继续阅读

Icon退役后放飞自我,曝光LPL存在假赛,多支战队有嫌疑

2024-02-04

最近关于电竞圈的话题是很多的,相信大家也看到不少这方面的内容,这段时间里有一件事引起了大量网友的热议,那就是春季赛,今年春季赛的内容说真的,精彩程度真的很低,因为有太多摆烂的战队了。

图片

很多垫底战队新赛季连赞助都没有,他们到底是靠什么坚持下去的呢?很多网友都在猜测,于是就说到了假赛的事情,当然了,这种事情很严重,一旦证实就是职业生涯报销,所以我们不能说太多,也不敢没有证据就说。

图片

不过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最近有一位选手出来说话了,他就是icon,他最近直播的时候宣布自己退役了,因为太久没有战队要了,跟退役没有什么区别,他也表示自己不会举办退役仪式,并且他也准备进入时尚圈。

图片

因为他现在已经决定退役了,所以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了,于是很多人都希望他能出来说一些行业内幕,于是就有人出来问,表示LPL赛区是否存在假赛行为,而icon的回答很直接,他直接表示确有此事。

图片

他表示之前自己害怕得罪LPL官方,所以不敢说太多,现在自己退役了,也就什么都可以说了,他表示除了几支豪门战队不会有假赛的嫌疑外,其余的LPL垫底战队都有假赛的嫌疑,这样一来,怀疑的对象可就多了。

图片

这次Icon退役后彻底放飞自我了,曝光LPL存在假赛,因为今年摆烂战队太多了,所以目前多支战队有嫌疑,特别是排名靠后的,当然了,这种事情事关重大,不能随便说,只能说目前LPL赛区并非大家想的那么干净。

图片

当然了,icon也只是出来报个料而已,真实性没人知道,也没有任何证据,虽然他是职业选手,但是我们也要留个心眼,理性吃瓜,不要被带了节奏,更不要因此去攻击现有的战队,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继续阅读

日本遗憾出局 亚洲杯36年最差战绩 创4大耻辱纪录 森保一遭质疑

2024-02-04

在负于伊朗之后,日本止步亚洲杯八强,创造了36年以来亚洲杯最差成绩。
自1992年首次赢得亚洲杯以来,日本之后在亚洲杯的最差成绩就是八强,分别是1996年负于科威特、2015年点球决战负于阿联酋,负于伊朗让日本创造了36年以来亚洲杯的最差成绩。
在创造36年亚洲杯最差战绩的同时,日本也创造了一系列的尴尬纪录。首先,日本首次在亚洲杯上负于伊朗,此前4战取得2胜2平的成绩。2019年亚洲杯半决赛,日本以3比0完胜伊朗。
其次,这是日本自2005年以来首次负于伊朗。第三,日本还第一次在上半场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逆转取胜,9场领先之后的不败纪录被终结。第四,日本本届亚洲杯5场丢掉8球,创造队史单届亚洲杯丢球纪录。
在上届亚洲杯,日本终结了伊朗对阵亚洲球队39场的不败纪录,而在本届亚洲杯上,日本连续负于伊拉克、伊朗,在面对对手高举高打的战术时,日本在防守上存在的问题彻底被暴露。
更重要的是,被淘汰出局之后,日本延续了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从未夺冠的魔咒。在世界杯的出色表现,长时间保持不败,一度战胜德国、土耳其之后,森保一被视为“名帅”,然而,在亚洲杯上大热倒灶之后,森保一的执教将再一次受到质疑!

继续阅读

非洲杯16强产生 1/8决赛:雄鹰VS雄狮 塞内加尔PK科特迪瓦

2024-01-25

北京时间1月25日,非洲杯小组赛结束,16强全部产生,1/8决赛对阵随之揭晓,尼日利亚VS喀麦隆,塞内加尔VS科特迪瓦上演强强对话。
E组最后一轮,南非0-0战平突尼斯,纳米比亚0-0战平马里,这样一来,马里小子第一出线,南非获得小组第二,突尼斯垫底出局。
F组最后一轮,摩洛哥1-0战胜赞比亚,齐耶赫破门,坦桑尼亚0-0战平民主刚果。这样一来,摩洛哥小组第一,民主刚果小组第二,坦桑尼亚垫底出局。
A组前两名是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B组前两名是佛得角和埃及,加纳出局。C组前两名是塞内加尔和喀麦隆,D组前两名是安哥拉和布基纳法索,阿尔及利亚出局。
小组第三PK,几内亚和纳米比亚都是4分,毛里塔尼亚和科特迪瓦都是3分,搭上16强的末班车。
1/8决赛对阵如下:
上半区
尼日利亚VS喀麦隆
安哥拉VS纳米比亚
佛得角VS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VS南非
下半区
马里VS布基纳法索
塞内加尔VS科特迪瓦
埃及VS民主刚果
赤道几内亚VS几内亚

继续阅读

小米15来了:骁龙8 Gen 4加持,量产时间确定

2024-01-25

1月25日,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在微博爆料了疑似小米15的相关信息。他提到,这款手机正在测试高通骁龙8 Gen 4处理器,并表示其开发进度相当顺利。同时,他还暗示这款直屏和曲屏的双旗舰手机可能会在9月份开始量产,在保持其优势的同时,也弥补了一些硬件配置上的不足。

图片

(图源高通Qualcomm)

高通骁龙8 Gen 4将是高通首款3nm芯片,并且CPU不再依赖Arm公版架构,采用了自研的Nuvia架构,这也是继骁龙820后,高通首次采用自研架构的芯片。那么小米作为首批搭载高通骁龙8 Gen 4移动平台的安卓旗舰手机,在性能表现方面,预计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Geekbench跑分方面,工程机做到了单核2070分、多核9100分左右。

图片

(图源NUVIA)

目前,小米14最显著的优势之一是其6.36英寸的直屏设计。在当前的安卓阵营中,小米14在小屏旗舰中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在大多数手机都采用大尺寸曲面屏的环境下,小米14选择了6.36英寸的直面屏幕,并在这个较小的机身中把能给的硬件配置都给足了,包括旗舰级的影像、性能、散热和续航能力。因此,除了iPhone 15 Pro和三星S24外,少有和它对标的产品,但iPhone 15 Pro使用了不同的操作系统,所以比较好直接对比的机型主要还是三星S24,不过小米在性价比方面似乎要更胜一筹,而且系统的本地化做的也更好。

图片

(图源小米Xiaomi)

因此,小米能成功迈入高端阵营,很大的原因靠的就是小米13和小米14这两代的小尺寸直屏旗舰,使它在在四千价位站稳了脚跟。

那么小米15预计也会继续延续前两代的优势。如果要说小米14还有什么不足,那就只能是指纹识别、震动马达,再者就是影像也还有提升空间。但是在现阶段,想要升级这些配置,那么内部空间也许会不足,比如超声波指纹比光学指纹更占空间,想要升级震动马达就必须提升其尺寸规格,影像的升级也和传感器大小相关。所以这些配置想要升级就避免不了要占用更多的手机内部空间,那么小米15是否能再进一步,关键就在于其是否能做到更高的集成度。

图片

(图源小米Xiaomi)

总的来说,小米作为目前国内出货量第一的手机厂商,并且小米13/14两代旗舰也足够有诚意,如果小米15能继续保持其前上代系列的优势,那完全有可能再现小米14系列的超强销量。不过,不管是骁龙8 Gen 4还是小米15手机,目前都还仅处于测试阶段,距离发布还为时尚早。

继续阅读

国足打平出线?小组第三PK解读:恐至少3队4分,需看日本约旦脸色

2024-01-22

北京时间1月22日,亚洲杯小组赛第二轮结束,最后一轮今晚打响,国足对阵卡塔尔,取胜难度很大,有可能最终获得小组第三,与其他小组进行PK。
国足对阵卡塔尔,只要获胜就是小组第二直接出线,但是即便对手轮换,想要赢球还是非常困难的,3连平已经是可以接受的不错结果了。而一旦塔吉克斯坦和黎巴嫩分出胜负,国足就将以3分成为小组第三,与其他小组第三争夺4个出线名额。
如今前两轮战罢,已经有两个小组第三拿到3分,分别是D组的印尼和E组的巴林,净胜球-1。而B组的叙利亚、C组的巴勒斯坦、F组的阿曼都是1分,其中巴勒斯坦的净胜球是-3,其余两队都是-1。
最后一轮,国足战平卡塔尔,就是3分,净胜球为0。而印尼VS日本,巴林VS约旦,如果双双输球,那么就都是3分,但净胜球都是负数,少于国足,国足就将出线。
从实力来看,印尼告负几乎没有悬念,但是,巴林有逼平约旦的可能性,一旦积4分,国足就危险了!
因为阿曼最后一轮对阵本组最弱吉尔吉斯斯坦,巴勒斯坦对阵本组最弱中国香港,叙利亚对阵本组最弱印度,都很有可能取胜,最终积4分——4个4分,国足3分肯定无缘16强。

继续阅读

詹姆斯又创历史第一纪录:赛后拥抱切特 一球迷因抱住老詹而被驱逐

2024-01-16

北京时间1月16日,湖人主场击败西部豪强雷霆,詹姆斯全场出战39分钟,20投12中拿到25分7篮板6助攻,末节进球后双手握拳疯狂庆祝,关键时刻送出制胜助攻;詹姆斯一神迹超越贾巴尔和卡尔-马龙独享历史第一。
 
 
与雷霆一战,詹姆斯伤停一场后重返赛场,上半场10中4仅仅拿到8分5篮板3助攻,不过到了下半场,詹姆斯频频杀到禁区得分,末节继续碾压对手,关键时刻,詹姆斯助攻浓眉暴扣,最终湖人拿下比赛;赢球后詹姆斯拥抱霍姆格伦等雷霆球员,还把自己的手环送给现场的球迷。
 
 
据统计,这是詹姆斯在35岁后第170次砍下25+,超越贾巴尔和卡尔-马龙,升至历史第一(常规赛+季后赛);如此纪录的具体排名为——1、詹姆斯170次;2、贾巴尔和卡尔-马龙69次以及乔丹86次。
 
 
据美媒报道,在湖人和雷霆比赛期间,詹姆斯坐在替补席,被一名球迷抱住了。随后这名球迷被赶出球馆,詹姆斯对此显得很不开心。
湖人掀翻雷霆后,20胜21负反超火箭重返西部前十之列,39岁詹姆斯表现不错,浓眉的状态依旧很好,全场狂砍27分15篮板5助攻,隔扣霍姆格伦怒吼庆祝,詹眉带队拿下关键一战。

继续阅读

芯片架构的江湖往事

2024-01-16

近日,芯片设计厂商MIPS宣布,已聘请了知名RISC-V技术厂商SiFive的两名前高管,Drew Barbier担任公司产品副总裁,Brad Burgess 被任命为公司首席架构师,以推动其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eVocore系列内核IP的开发工作。

两位专家在半导体IP和RISC-V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行业经验。鉴于此,MIPS首席执行官Sameer Wasson表示:“我对他们帮助公司推动IP创新和渗透新市场(RISC-V)的能力充满信心。”

简而言之,就是MIPS挖了SiFive的墙角,旨在加强RISC-V的研发。

对处理器架构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MIPS公司是MIPS指令集架构的创始者,历经40年的产业变迁和行业动荡之后,MIPS已经放弃了MIPS架构,转型为一家RISC-V CPU IP设计公司。

作为知名的精简指令集(RISC)的推行者,MIPS的成立甚至比竞争对手ARM还早六年,更不用说后来者的RISC-V了,但眼看ARM和RISC-V在多个领域如鱼得水,应用规模也一再攀高。与之对比,MIPS的落寞让人有点费解

借此时机,我们一起来回溯一下,MIPS架构在其40年发展历程中,那些辉煌与低谷,以及后续几经转手、日渐式微,再到最终被迫退出架构竞争行列,投身RISC-V的“风雨历程”。

以及,在芯片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哪些处理器架构曾受到过市场的追捧与青睐,最终又消散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辙中。

MIPS“风靡一时”

回顾产业发展历程能看到,现代各种电器核心的微处理器起源于上个世纪Intel、德州仪器和Garrett AiResearch工业部三个公司的三个计划,推出的三个微处理器先锋则分别是Intel 4004、TMS 1000和CADC。

自此,开启了风风火火的微处理器革命。

在微处理器诞生早期,基本上都是不同厂商生产不同架构的芯片。虽然后来在IBM的“强迫”之下Intel将X86架构授权给其他几家厂商生产处理器,但当时的主流一直都是处理器厂商自主研发架构和设计甚至生产处理器的。

这种境况一直维持到了1980年前后,直到精简指令集(RISC)的诞生。

1980年IBM的801项目,可能是第一个使用精简指令集理念来设计的系统。

跟Intel X86这种复杂指令集不同,设计了许多特性让代码编写更加便捷,但这些复杂特性需要几个指令周期才能实现,并且常常不被运行程序所采用。此外,处理器和主内存之间运行速度的差别也变得越来越大。

在这些因素促使下,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使处理器的指令得以流水执行,同时降低处理器访问内存的次数。精简指令集对指令数目和寻址方式都做了精简,使其实现更容易,指令并行执进程度更好,编译器的效率更高。

这种相对新的指令集的面世促进了MIPS的诞生。

在RISC流行起来之后,斯坦福大学教授Hennessy就带领团队研发出第一个MIPS架构处理器,这个项目就是MIPS的前身。

1984年,Hennessy教授离开斯坦福大学创立MIPS。由此,精简指令集架构的领导者之一,MIPS架构登上历史舞台。

在成立第二年,MIPS就推出了第一个处理器设计R2000。之后,MIPS陆续推出了多代非常成功的商用产品,比如销量超百万的R3000、销量过亿的R3000A。

值得关注的是,MIPS甚至在1991年就推出了64bit的设计R4000。要知道其竞争对手ARM到了2012年才大范围推广64bit处理器设计。可见其在设计上的前瞻性。

1992年,看好MIPS的SGI将其收购,并支撑MIPS在90年代继续推出了几代R系列处理器。这是MIPS公司的第一次易手,之后MIPS也进入了颠沛流离的模式。

到2000年前后,MIPS32和MIPS64两套指令集的发布,标志了32位和64位MIPS CPU同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

图片

MIPS处理器是八十年代中期RISC CPU设计的一大热点。Pace MIPS、IDT和东芝等半导体公司都采用MIPS的设计来制造芯片,其生产的芯片也被Sony和Nintendo的游戏机,Cisco的路由器和SGI超级计算机等终端设备采用,尤其是家用路由器市场,几乎是被MIPS绝对垄断。

与X86相比,MIPS的授权费用较低,也就为除英特尔外的大多数芯片厂商所采用。除了费用较低,MIPS之所以近40年来得到追捧,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MIPS的架构授权不限制任何对MIPS架构的更改

MIPS属于精简指令结构,和英特尔采用的复杂指令系统计算结构(CISC)相比,RISC具有设计更简单、设计周期更短等优点,并可以应用更多先进的技术,开发更快的下一代处理器

虽然在主流市场的PC/服务器应用上没能超越X86,但也靠PlayStation、PlayStaion2和任天堂64这样的家用游戏机实现了上亿的CPU销量。

MIPS “江河日下”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由于成本问题和授权模式的限制和弊端,MIPS无法与市面上的大公司抗衡,开始陷入研发困境。

MIPS一开始就以Intel的X86位对标产品,因此其产品从面世开始就以高性能著称,使其在高清盒子、路由器等市场战功显赫。

虽然产品拥有很不错的性能,但是由于对商业不够敏感,导致了MIPS的商业化进程迟迟落后。

另外,相较其竞争对手ARM,从诞生开始就瞄准嵌入式低功耗领域,在这个领域默默耕耘了十数年,终于在21世纪迎来了自己的时代。而当时只聚焦中高端的MIPS则在功耗上没有太多优势,这极大限制了它的发展。

而MIPS反应的缓慢再一次拖累了他们的转型。

在ARM联合高通、苹果、联发科等公司面向智能手机市场做移动处理器芯片的时候,MIPS依然沉醉在高清盒子、打印机等小众产品市场,没有动力去自己革自己的命,结果被ARM革了命。

后来智能手机市场的大爆发,让其错失了移动市场这个时代窗口,也正式敲响了MIPS“丧钟”。

总之,MIPS的迟缓导致他们失去了最关键的十年。

另外,业内人士还表示,授权模式也是MIPS失败的一大因素。

MIPS和ARM都有IP授权和架构授权两种授权模式,但双方的思路差别很大。

ARM的授权方式极具灵活性(多是IP授权,很少进行架构授权),并在价格上具备优势,这吸引了TI和LSI等公司的注意。同时,相对便宜的价格也吸引了更多人来玩ARM芯片,完善了ARM的工具链和生态,为ARM后来的爆发夯实了基础。

与之相反的是,MIPS主要是架构授权(IP授权价格很贵),虽然这样更加开放,但它在未充分占领市场的前提下,这种授权模式导致客户各自为战,纷纷自行设计MIPS核心、添加指令、发布开发工具,碎片化严重,难以形成统一的生态。

同时这也就失去了IP授权所具备的推出速度,软件高兼容的特点。硬件的落后,导致软件平台的落后,造成的恶性循环加速了MIPS的衰落。

随后多年,MIPS在经过Imagination Technologies、Tallwood Venture Capital的几经转手之后,日渐式微。

2012年底,MIPS被ARM和Imagination瓜分收购。

对于ARM来说,MIPS的专利相当有价值,特别是64位和多线程相关的专利。因为ARM的64位架构跟MIPS 64位有70-80%的相似度,如果此时不参与收购,那么日后很可能陷入和MIPS专利长久的专利诉讼战,仅用3.5亿美元就解决这个潜在的隐患,ARM乐意之至。所以ARM收购了其接近500项专利。

Imagination收购MIPS则是为了加强自身的CPU业务,并且看中了MIPS强大的产品集以及安卓架构的支持和对中国的授权。因此Imagination收购了MIPS公司实体和82项与MIPS处理器核心架构有关的核心专利。同时Intel作为Imagination的第一大股东,收购MIPS从侧面也可以牵制ARM的发展。

收购MIPS后,Imagination结合旗下的PowerVR系列产品,打算将MIPS的运作模式效仿ARM。虽然MIPS在IoT上的市场份额仍然逊色于ARM,但在汽车、数据中心等市场寻得了不少机遇,比如Mobileye用的正是MIPS CPU。

那几年,Imagination加快了推出MIPS处理器核心的步伐,尤其是支持硬件虚拟化、多线程和SIMD的Warrior系列。

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4月,Imagination宣布与其最大客户苹果中断合作关系,股价瞬间缩水,陷入艰难境地。彼时,“自身难保”的Imagination在为自己寻找买家的同时,也将MIPS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单独卖给了Tallwood Venture Capital,直到2018年被Wave Computing收购。

被Wave Computing收购后,MIPS并没有因此走向更好的道路。

此时,除了已经发展成熟的X86以外,几乎每个ISA都打算借助开源社区的力量来发展其生态,MIPS也不例外。

2018年底,Wave Computing宣布发起MIPS Open Initiative,将在2019年第一季度发布最新的Core R6时开源,该项目的参与者可以免费试用32位与64位的MIPS ISA,而无需任何授权和专利费用。

此举旨在加速MIPS指令集架构的普及,希望帮助已逐渐边缘化的MIPS指令集架构重回正轨。而彼时开源的RISC-V架构也开始逐步受到市场的热捧。

MIPS开源的举措,在当时被认为既向ARM示威,又向RSIC-V宣战,更为即将开始的IoT时代做好准备。

但选择开源就意味着要厚积薄发与时间为伴,比如Linux、RT-Thread、TiDB等成功的开源项目,都有长时间的社区人气积累与技术沉淀的加持,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去急功近利的开源只能适得其反。

然而,这一开源项目还没撑过一年,就随着公司CEO的调整无疾而终。2019年底,MIPS的短暂开源正式结束,此举也进一步打击了开发者对于MIPS的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MIPS与龙芯、上海芯联芯之间的纠葛,仿佛也成为了MIPS架构江河日下过程中的一段插曲,徒增一笔供世人揣摩和评判的谈资。

开源项目宣布告终后不久,Wave Computing选择申请破产保护,进行资产重组。

2021年,Wave Computing完成破产重组,并更名为MIPS,但“重生”后的MIPS宣布今后将不再设计MIPS 处理器,而是转向RISC-V处理器的开发。

MIPS能否谱写新篇章?

曾经与X86、ARM三分天下的MIPS架构,几经辗转之后迎来了命运的终章,正式加入同属精简指令集的RISC-V阵营。

据MIPS官网介绍,其正在基于MIPS ISA的创新基础上进行RISC-V设计。由于RISC-V ISA与前几代MIPS ISA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为其新的eVocore系列产品带来数十年的开发经验。

目前,MIPS已经推出了两款RISC-V CPU IP:面向高性能应用的eVocore P8700和面向高能效应用的eVocore I8500。

图片

eVocore P8700

MIPS表示打算借助全新的RISC-V IP进驻更加广阔的市场,包括汽车、机器学习、5G、数据中心、存储和高性能嵌入式等应用。

据悉,Mobileye已经是P8700的客户。前不久,MIPS还与数据中心市场的一位未公开的客户签署了协议。据悉,该客户是“三家超大规模计算企业之一”。

虽然尚不清楚有多少厂商会采用MIPS的RISC-V IP内核。但从MIPS乘着SiFive业务重组之际挖来对方两员大将,也反应出MIPS对于全力投入RISC-V的持续努力。

MIPS对其开源行为曾表示,“如果这发生在两三年前,那么RISC-V永远不会诞生”。

但倘若遵循假命题能推出任何命题的原则,“如果”二字则能推出任何结果。可世事哪有那么多如果,反观如今格局,RISC-V发展的顺风顺水,MIPS却早已改弦更张,就连十几年前收购MIPS的imagination,如今也一只脚踏进了RISC-V的阵营。

如今,在新任CEO Sameer Wasson的带领下,其首要任务是讲述MIPS重生的故事,如何在RISC-V社区中实现差异化,以及它计划将业务重点放在哪里。

这一次,如果MIPS能把握好RISC-V这根救命稻草,其未来或许仍有一席之地。

但,你知道的,世事哪有那么多如果。

处理器架构,各领风骚数十年

发生在MIPS身上的变化,预示着又一个处理器架构选择向命运低头。同样,作为最具有历史的处理器架构之一,MIPS见证了很多其他处理器架构的发生变化——看着X86称霸PC市场,ARM在移动市场崛起,RISC-V又作为新星受到行业青睐和追捧;但同样的,MIPS也见证了一些架构走向消亡。

此前,半导体行业观察曾在《处理器架构消亡史》一文中曾提及,20世纪80年代前后诞生的处理器架构,不仅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X86、MIPS和ARM,SPARC、DEC Alpha、PA-RISC和其他一些产品也在同一时期出现,这些架构大部分都源于RISC体系,包括IBM所推出的Power架构也都是RISC体系中的一员。

这些架构的到来,构建了出了处理器架构的摧残时代,也对当时的Intel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生怕动摇了自己X86的地位。

如今的RISC ISA除了风头正盛的ARM和RISC-V以外,还能掀起一点水花的恐怕就只剩下IBM的Power了。

PowerPC架构

PowerPC是1991年,由Apple、IBM、Motorola组成的AIM联盟所发展出的微处理器架构。

PowerPC架构是一种基于精简指令集 (RISC)的处理器架构,其设计注重性能、低功耗和可扩展性,采用了流水线执行、超标量执行和乱序执行等技术,以提高指令执行效率。PowerPC架构还支持多级缓存和高速总线,以加快数据传输和访问速度,旨在为个人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提供高性能和可扩展性。

同时,PowerPC架构具有良好的跨平台兼容性,因为它的指令集是统一的,这意味着在不同的PowerPC处理器上编译的程序可以在各种PowerPC系统上运行,无需重新编译。这为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带来了便利。

得益于这些优良特性,PowerPC架构后来成为苹果Macintosh电脑的主要处理器架构,在苹果电脑上使用的时间从1994年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之后苹果转向使用基于Intel X86架构的处理器

有那么一段时间,PowerPC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摩托罗拉68000系列芯片是Apple PC以及许多种类和数百万个嵌入式控制器的核心。除了苹果之外,索尼的PlayStation3、任天堂的Wii、Wii u、GameCube、微软的Xbox 360和3DO M2等都使用了PowerPC处理器

实际上,当苹果放弃PowerPC时,其实就数量而言,PowerPC并没有失去大量客户,但失去了最负盛名的客户。然后游戏机也放弃了PowerPC,而典型的嵌入式系统也放弃了。

回顾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授权处理器IP可谓风靡一时,这是实现大规模采用的最可靠途径。其实从一开始,IBM就仿效了ARM、MIPS、SPARC等架构,走了PowerPC的授权路线。但是IBM的条款太过苛刻,PowerPC许可证比MIPS或ARM的许可证贵得多。

PowerPC未能在市场普及很大的原因是开放不足以及IBM的高价授权费。智能手机时代后,PowerPC因成本问题逐渐被边缘化。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Power架构在大家的视线中不再那么光芒四射,但是曾经与X86并驾齐驱的历史不可抹杀。目前也有包括国芯科技在内的厂商依然在使用该架构设计芯片。

SPARC架构

SPARC(可扩展处理器体系结构)是最初由Sun Microsystems开发的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指令集体系结构(ISA)。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RISC设计的影响,这些原始的RISC设计极简,包括尽可能少的功能或操作码,旨在以每个时钟周期几乎一条指令的速率执行指令。

SPARC于1986年首次开发,并于1987年发布,是最成功的早期商业RISC系统之一。在其推出首款SPARC处理器产品后,SPARC就很快地占领了市场,并帮助公司突破了10亿美元营收的大关。

到了1989年,采用了SPARC架构的处理器开始应用于高性能工作站及服务器上,基于该架构的开放性和RISC体系的特点很快让其成为了国际流行的架构。

同一时间,为了扩大SPARC的影响力并作出进一步优化,“SPARC International”组织成立,包括摩托罗拉、东芝、富士通、Aeroflex Gaisle都参与其中。1995年,随着UltraSPARC I的推出,Sun在高端微处理器市场的领导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然而,在进入到新世纪后,新的应用崛起,使得PC已经不是处理器架构竞争的唯一战场。ARM架构凭借精简指令集的特点,杀入了移动市场,并逐渐成为了这个市场的霸主。

而此时,英特尔的X86已经在过去数十载的发展中建立了强大的生态系统。因此,在没有把握新应用的到来,以及在英特尔抢占绝大多数市场的压力下,包括SPARC在内的很多处理器架构逐渐开始衰退。

在互联网兴起的同时,不仅推动了移动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服务器的需求,但也是在这个市场中,SPARC落了下风。根据Gartner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Sun Microsystems的营收份额每况愈下,到了2007年正式被IBM反超。而RISC+UNIX的服务器市场也逐渐被Intel的X86+Linux/Windows拉下。

SPARC因在服务器市场的失利,开始落寞。

2010年,Oracle以74亿美元价格收购了SUN,连带着SPARC也归属了Oracle。2017年后,Oracle被爆SPARC部门进行裁员,逐渐地,Oracle也逐渐放弃了SPARC的开发。

Alpha架构

当年,在许多RISC架构兴起的同时,DEC也受到看这股RISC风潮的影响。

于是,在1982年到1985年间,DEC将RISC划分为几个部分来分开研究。1985年,DEC负责RISC研究的负责人之一提出“协作RISC计划”,即将此前的项目就被合并为一个项目,并且更名为PRISM。

在此期间,为了进一步顺利的将新架构打入市场,DEC开始思考是否需要生产新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来替代其现有的VAX产品线,并最终于1988年结束了PRISM项目。

此时,处理器架构开始向64位发展。向64位发展,也被当时很多厂商视为是可以改写市场格局的一个拐点。因此,DEC开始考虑使用类似于RISC的设计概念来设计新一代VAX CPU,以提高速度,同时扩展到完整的64位体系架构。

于是,在1992年,Alpha架构应运而生。

Alpha作为专为高端台式机,工作站和服务器设计的微处理器架构,这也使得他们成为首批实现64位体系架构的企业之一。

如今来看,Alpha对于产业的贡献或许不在于有多少产品采用了这种架构,而是其在理论上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有人认为,Alpha,MIPS两种RISC架构都比较早的考虑了64位,并引入了很多超前的微架构设计概念,以至于影响了以后英特尔在微架构和超线程方面的发展,这些在英特尔处理器微架构设计隐约能看到Alpha架构的一些影子。

SUN作为开源架构的代表,其凋亡令人惋惜,但DEC Alpha的消亡则是因为其生态太过封闭而造成的。

据资料显示,DEC公司将所有和Alpha处理器相关的配件和外设都自己生产,不过为桌面电脑开发的主板却不支持SMP,而当时几乎所有采用Alpha处理器的公司都会使用多处理器系统,因此DEC公司所推出的桌面机型很没竞争力。

另外,Alpha处理器也一直不支持免费开源操作系统,这也成为了其败走的又一个原因。

1998年,因为财务原因,DEC将Alpha架构与其大部分内容一起出售给了Compaq。但已经是英特尔客户的Compaq决定淘汰Alpha,转而采用即将推出的Itanium架构,并于2001年将所有Alpha知识产权出售给了英特尔。

自此,Alpha的故事也画上了句号。

PA-RISC架构

除此之外,惠普公司推出的精简指令集架构PA-RISC也没逃得出被淘汰的命运。

PA-RISC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的一员,它首次出现于1986年2月26日,被应用于HP 3000 930系列以及HP 9000 840模式处理器之中。后来,这种架构被惠普公司与英特尔联合开发的Itanium架构所取代。

然而,英特尔的Itanium也没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款于1999年被命名的64位架构,自从2017年之后就再也没有更新了,2019年英特尔发布通知称安腾9700处理器开始退役,2021年7月最后发货期,HPE的服务区将支持到2025年。

随着纯血64位安腾处理器的停售,也意味着Itanium架构黯灭在历史当中。

事实证明,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一种处理器架构能够永远合适市场的需求。但从目前结果来看,RISC-V是其他RISC设计和一路上被遗忘的架构的霸主,成为其最后的归宿。

写在最后

站在当前回望历史,从处理器的设计和能耗比来说,如果要说最经典的RISC处理器架构,那么非MIPS莫属,就连其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承认它的优雅,MIPS被作为处理器教科书的典范,在很多其他处理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MIPS,包括SPARC、Alpha、PA-RISC等其他架构的历史故事,恰好证明了半导体市场的“风云莫测”,一个ISA如若不能站稳脚跟,跟上行业发展需求的话,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掉。

从目前处理器架构市场来看,X86依旧屹立不倒,但对抗他的玩家却换了一批,这一轮与他竞争的是ARM和RISC-V两个阵营。从后两者的发展来看,近些年来,他们都在积极向PC市场做扩展。同时,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也都有意向服务器市场方向发展。

但对于这一块市场来说,英特尔在该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优势,除了产品外,生态也是其能够固守城池的一个有利武器。

然而,新兴市场总在持续发展,行业需求层出不穷,商业世界瞬息万变,这场处理器架构的淘汰赛似乎并没有结束。

谁也别以为自己稳了。

继续阅读

马斯克:SpaceX每年保持50%发射增速,八年内送人类上火星

2024-01-15

SpaceX计划在2024年进行144次发射,增速超50%。

当地时间1月13日,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了公司年度会议的视频。SpaceX CEO埃隆·马斯克在演讲中回顾了2023年的进展和成就,并透露了2024年及长远规划。

图片

SpaceX介绍,2023年,SpaceX成功完成了96次发射任务,将12名宇航员安全送入轨道,启动了两次Starship飞行测试,并通过星链将全球互联人数增加了一倍多。

马斯克表示,猎鹰火箭(Falcon)创下了有史以来一款火箭一年之内发射次数最多的纪录,完成了96次发射。紧随其后的是苏联的“联盟号”,一年内发射了60多次。2022年,SpaceX共完成发射任务61次。

SpaceX的这些任务中,三分之二是用于发射星链卫星,三分之一则是为其他客户执行的发射。

马斯克提到,SpaceX不仅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发射卫星,还为星链的竞争对手OneWeb以及亚马逊等公司发射了卫星,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公司则是SpaceX的直接竞争对手。“我们公平地对待每一家公司。”马斯克补充说。

马斯克透露,SpaceX计划在2024年进行144次发射,保持其每年50%的增速。

马斯克曾经提出的火箭回收一直被业内津津乐道。早在2015年12月21日,SpaceX首度成功回收轨道级火箭,实现航天史上重大突破。

在演讲中,马斯克介绍说,“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们用一枚猎鹰9号完成了19次发射,这真是不可思议。这枚火箭共计发射了860颗卫星、将260吨的重量送入了轨道。”

他表示,SpaceX从8年前开始回收火箭,目前已经成功回收着陆了260次,“我们已经证明,事实上这(火箭重复使用)是一个正确的想法。可重复使用是太空美好未来的关键。”

马斯克还强调了卫星整流罩的回收,他说,“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也回收整流罩,事实上,回收整流罩非常困难,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回收过的整流罩,我们已经重新发射过300次了。”

此外,“殖民火星”一直是马斯克的目标,“我在想,八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马斯克感慨说,“如果幸运的话,也许我们会在八年内把人类送上火星。”

入轨质量也是衡量航天企业的一把标尺。马斯克在演讲中介绍,“真正能够展现SpaceX在2023年的巨大成就的标准,就是入轨质量。你可以看到每年的惊人变化:2021年,我们略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企业的总和;2022年,我们比其他所有企业高出一倍。去年,我们占据了全球入轨质量的80%。”

继续阅读

早上5点多起床,最高月赚4万,不只做一个平台

2024-01-15

外卖骑手陈思创业失败后,跑外卖三年挣102万,从负债逆袭成上海“单王”,这则消息最近被媒体报道后惹出争议。

甚至有人算了一笔账:每年收入应该是102÷3=34万元。每天收入应该是340000÷365=931.5元,顺便提一句,2021年,北京有位人社局副处长为了调研,跑了12个小时外卖,才挣了41元了。

外卖平均一单收入为5元。那么他每日应该送931.5÷5=186单。他每日工作在18个小时,也就是说,他每小时应该送186÷18=10单子,换句话说,他应该每6分钟送一单子。这还不算他每周休息一天。

实际上,美团平均外卖一个单子要跑20分钟,按照这么算,他186个单子应该跑3720分钟,而一天区区只有1440分钟……

1月15日,九派新闻联系到当事人陈思,他展示了他送外卖的个人主页,上面写着“无上战神”,这是外卖平台众包的最高等级。

该外卖平台一名客服工作人员表示,此称号是根据骑手表现,跑单记录特别多、各项纪录都良好的情况下,长年累月逐步提升获得,这个级别的骑手占比并不是很多。

美团公关人员称,该骑手不是站点的,他们对于此事不方便回应。

继续阅读

不止华为,又一国产手机发布大模型:颠覆苹果Siri,目标智能体

2023-11-05

如果你的手机,拥有与你共同的记忆,懂得你的习惯,能帮你自主安排日程、交友、工作会议......你的体验将会如何?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2年前苹果推出Siri的场景,当时手机智能助手这个概念第一次走入大众的视线。但是,众多的手机智能助手,并未成为得力的个人助理,却成为了被用户吐槽最多的“鸡肋”应用,除了刚需场景未被清晰定义之外,“智障”也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解决“智障”问题,大模型(LLM)的爆发让智能手机行业看到了新的曙光。大语言模型的重要突破就是,大规模学习了几乎全世界的知识,“涌现”出惊人的处理各种问题的通用能力。把大模型装入手机,让手机变得更智能,正在成为手机行业一致的新尝试。

更加智能的手机助手,能够感知用户习惯、自主决策执行、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自我迭代。AI智能体具备类似人的智能能力和行为,比如学习、推理、决策和执行能力,人类自身可以被看做做强大的智能体(Agents)。但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1944年,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在博弈论 (Game Theory)中,就开始研究智能体之间的策略学习问题。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把行业对AI智能体的关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当1944年就被提及的智能体(AI Agents)、智能手机遇上语言大模型,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拥有更智能大脑的新创新形态有可能出现。当手机行业纷纷跟进手机大模型研发的时候,vivo一口气发布了5个大模型,组成大模型矩阵,并于行业中首次提出了手机智能体的概念。

手机终端厂商重金投入大模型研究,并将产品与大模型深度融合,大模型似乎已经被手机厂商认定为一个值得长期投入的重点赛道。2023年11月1日,vivo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OriginOS 4,同时也展示包含五个量级模型的蓝心大模型矩阵,并将10亿级和70亿级参数量级的大模型运行到了端侧,vivo大胆预测“大模型是手机行业新创新周期的开始”。腾讯科技《AI未来指北》手机大模型系列的第二期走进vivo,并深度对话了vivo副总裁、OS产品副总裁、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

周围自2018年开始担任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长,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并于2022年开始负责OriginOS的研发工作。腾讯科技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与周围针对行业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 1

    从产品创新体验来看,曾经的手机语音助手被诟病为“鸡肋”,大模型+手机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给用户带来相对惊艳的体验?

  • 2

    从产品设计来的角度,为什么很多厂商选择将语音助手作为手机大模型的用户交互入口?

  • 3

    现阶段各厂商在手机大模型投入的成本最少是多少?是否值得?用户会买单吗?

  • 4

    从行业发展来看,每家都在自研大模型,是否会形成数据孤岛,这对行业发展和用户体验,是否会造成负面影响?

点击画面,了解更多2 关闭广告 

 

以下为对话内容:

一、大模型“上端”面临很多难解的现实问题

腾讯科技:你理解的手机大模型到底是什么?是手机+大模型吗?

周围:这里面其实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大模型本身,另外是大模型要为手机这样的产品去做哪些量身的设计和定制。

我们看到目前云端的大模型普遍都是千亿参数规模的,一旦回到手机上来,我觉得有几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解决,手机这个行业需要为大模型做更多的思考。

第一个是成本问题。大模型一次对话差不多要1.2分到1.5分人民币,如果有两三亿用户,一天用十次,一年下来要超过上百亿的开销。高昂的成本制约了大模型的很多应用可能。

在手机上使用频率可能会更频繁,所以我们就会思考,是否能用手机端侧的算力来分担云端的成本。但是一旦上端的话,就有很现实的几个问题摆在面前:

算力要求不能太高;

功耗不能太高;

对内存的占用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产品整体的使用体验。

综合下来,我们认为手机端侧应该有三个模型:10亿级模型,响应速度20毫秒到100毫秒,应用场景类似于文档的归纳总结;但是10亿级短板还是很明显的,理解能力肯定不如参数量级大的模型,所以我们在此之上还选择了70亿的模型。

这个参数量大小的模型,有较好的任务理解能力,且手机的算力和内存等能够比较好的支持。但是如果追求模型更强的能力,其实70亿也还不太够,130亿参数左右的模型在端侧运行更完美,但这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知道,一般大模型涌现的基础门槛在500亿参数左右,所以之前提到的三个大模型在智能涌现上效果都不太好,都不能承担起一个能够帮我们去做决策的模型的职责,所以我们就需要500亿以上的模型来做基础模型。

vivo选择的是700亿,综合成本和智能涌现能力来考虑,我们选择让它来当做蓝心大模型的云端主力模型。但是对于一些场景比较复杂的任务比较复杂的一些场景,还需要更高的模型,所以我们又做了1300亿和1750亿两个模型。

vivo的大模型矩阵其实就能体现我们对于大模型的理解,大模型肯定是要往上做的,但是对于手机这个行业,我们又要平衡成本、性能、功耗,所以又要往下修。综合来讲,为了用户体验并能兼顾更多场景,我们认为大模型对于手机一定是一个矩阵。

腾讯科技:虽然基于端侧,vivo做了三个大模型,比云端的参数量要小。但是这是否是因为硬件或技术的限制,未来手机端侧大模型也是越大越好吗?还是端侧和云侧大模型是完全不同的定位?

周围:我们现在更多首先考虑的是,用10亿和70亿去承担起为用户提供一个高安全和隐私数据保护的这么一个机制,是从这个方向来考虑的。

我们同时也看到说大模型很珍贵的,智能涌现在500亿以下的话还是我觉得不够,所以我们自然在云端要提供这样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现在云和端要协同,但是如果我长远的来看的话,我觉得还是基于成本,基于隐私,基于性能,基于这些角度去考虑端侧可能会更合理一点。

腾讯科技:手机端侧的算力,真的能支撑大模型的推理吗?

周围:我觉得手机端的算力其实还算够,无外乎可能是速度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画一幅画,是7秒完成还是10秒完成,这个地方可能差了两三秒。

所以我觉得在算力层面目前不是最大的挑战,更大的挑战恰恰是在内存上,1B亿模型对应过来,我们现在优化到最好,大概就是1G的内存占用,7B的模型大概要占用4G内存,vivo目前对7B的模型已经全部完成了产品化。

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把内存占用限制在4G以内,因为我们现在高端的产品,包含24G的、16G的、12G的(内存),我觉得还有一个档位就是8G的(内存)。最低档位8G(内存)的机型,拿出4G空间来给到大模型,已经是一个极限的资源调拨了。7B的模型控制在4G以下,这样对于12G以上内存配置的旗舰机,肯定能够保证一个高端手机的使用体验。但是再往上突破,比如13B的,对于内存的占用,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腾讯科技:所以目前对vivo来说,手机端侧接入70亿参数的模型是最优解决方案?

周围:对,是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是未来的更高规格的这些产品,可能用得上130亿参数的端侧模型。

二、手机智能体仅仅是手机助手的升级版吗?

腾讯科技:各大智能手机厂商都在对手机大模型进行尝试和探索,但是vivo可能是行业内第一个提出“手机智能体”这个概念的厂商,如何定义手机智能体呢?

周围:大家可能都记得16年,AlphaGo战胜了人类的围棋冠军李世石,这其实得益于强化学习的突破。强化学习之父叫Richard S. Sutton,他就提出过智能体的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去做一个AI系统,它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能够识别意图、能够自主做出决策,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设立一个奖励机制,让这个系统进行自进化自完善。这是比较接近我们今天语境的智能体的定义。

实际上当我们把今天的大模型用在手机上的时候,你会发现自然而然就会在期待AI智能体(AI Agents)的出现。为什么?因为今天大模型最珍贵的,我认为它学习了庞大的上下五千年的所有知识,你像vivo的大模型,我们差不多压缩了15T就是2.5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知识量在里面,庞大的数据量学习,让大模型具有了智能涌现的能力。我们自然而然地也会去期待AI智能体的出现。

其实对于手机智能体的实现路径,我们团队在做大模型的时候就仔细考虑过,也有过争议,就在于我们是用多个大模型做一个智能体,还是说把一个大模型做到足够丰富强大,来支持智能体。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用多个大模型去组合,实现一个智能体,底层的大模型,可能不仅仅包括我们的,还包括行业内各个厂商的。

我们也沿着严格的智能体的定义,在做智能体的实践。

在这其中,我们发现还是有非常多的有意思的东西是值得大家期待的。比如说当我们想去做执行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数字世界的能力让智能体执行出来,我们想到的马上就是phone-GPT加上plugin,然后能熟练的使用460万个手机里面的应用,

它其实是让GPT可以去使用手机里面的应用,包括下载、安装、注册和使用,提供解决方案。并不是说我们要做一个东西具有所有的能力,而是让一个GPT具有像人一样使用应用的能力,我觉得这是Phone Agent(手机智能体)要做到的。

当我们把应用做完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想到去设计一个奖励机制,然后让智能体知道自己哪些东西应该做,哪些地方应该去更多地完善自己,整个做下来,我觉得对接下来手机里面内置智能体(Agent),我觉得还是挺期待的。

腾讯科技:手机内的App属于不同的开发者,调用起来没有壁垒吗?

周围:你说的壁垒背后,应该指的是APP本身的开发者,不希望自己的生态被破坏,不希望自己的应用被免费调用。

但我觉得手机智能体它不是去构建一个与APP应用本身构成竞争关系的生态或应用,而是帮助手机的用户去更好地使用应用。所以对于现在的APP来说,手机智能体是一个像真人一样的“用户”,我们通过智能体,打造一个能够自己自动使用APP的解决方案。

腾讯科技: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手机智能体,和之前的手机助手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苹果推出siri已经12年了,但是用户可能会觉得这个功能很鸡肋?

周围: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做人工智能的人很愿意去探讨的,就是在人工智能的第一阶段,早在1956年8月,在美国汉诺斯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中,包括香农(Claude Shannon)的几十位科学家就聚在一起,讨论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它方面的智能。

那个时候大家对人工智能的憧憬就是可以解决复杂问题。那个时候学界就开始尝试用知识库加规则匹配的方式去解决医疗诊断的问题,但是效果不太好。

从80年代一直到2018年,AlphaGo引起世人关注,在那之后,深度机器学习其实蓬勃发展,解决了很多问题。就在这个阶段,大家开始去讨论,我们要去做一个人工智能的助手。

但是现在不同的是,有了大语言模型的突破,大模型学习了几乎全世界的知识,成为了智能体的大脑,会让所谓的手机助手变得更加智能。

未来的手机智能体,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智能助理,它一定是人格化的,比如说它要有很好地去帮你管理生活的能力。第二它要有记忆的能力,和用户有共同的回忆,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充当起智能体助理的角色。同样的道理,既然智能助理也是私人助理,他可能是深得我们信任的。另外它还应该有感知和管理的能力,既然是智能体,就不能是一问一答,而应该是主动服务的。

主动服务怎么触发?我觉得除了基于基础数据的计算,我们还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时空关系,比如说你去到了哪里,用的是什么时区的时间,以及你身边人的关系怎么样,就算你出差到杭州,深圳家里下雨了,作为智能体也应该去做一些相应的提醒。

所以你看到从智能体验应用倒推过来的话,我觉得我们对于智能体的构建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现在做智能体的构建,还是一个比较早的阶段,我觉得至少还要一年。

腾讯科技:为什么大部分手机品牌还是选择把大模型集成到之前的手机语音助手?

周围:其实当下所有的厂商在应用的时候都还没有到智能体的阶段,就像我刚刚说的,我觉得应该是一年后的来对话和考虑的问题。

当下大家都是希望用大模型应用于自己的手机结合,第一个几乎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去提升自己的语音助手的体验,我觉得这个也完全能够理解。

其实大模型如何和手机结合,有两个思路,一种是站在系统外、功能外,比如公版的APP;另外一种就是copilot,语音助手,微软的办公软件助手,都是典型的这种思路。

我们这次推出了两个AI产品,一个是刚刚说的蓝心小V,它可以理解为是手机上的copilot(智能助手),另外一个就是蓝心千询,它是一个公版的APP,可以在应用商店下载。

除了这两个产品之外,我们其实还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所以我们这次叫做1+2+n,就是“蓝心矩阵”。

“1”是指的蓝心大模型矩阵,“2”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两大基于大模型的创新产品蓝心千询和蓝心小V,第三个n其实是我们希望大模型对手机进行深度的融合之后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我认为这个地方其实是用户更值得期待的。

腾讯科技:为什么?用户能直接感受到大模型带来的本质改变吗?

周围:手机里面的功能都会被大模型重构,比如我们会重构系统中的73个模块,把它们全部原子化,然后让大模型“天生”就能够比较顺畅地帮我去自主做一些执行的事情:比如帮我调一下亮度、帮我改一下壁纸。这在之前都需要用户自己去点击设置模块,但是今天只需要对大模型下一个文字或语音指令。

手机中用户使用较多的功能都被重构过了,比如说以前我在拍照的时候,旁边多了一个路人,你想把路人去掉。之前可能手动用擦除功能,原有场景被破坏了,大模型可以帮你去掉不想要的,并利用AIGC的能力保持原有构图。

三、手机大模型未来再进化,难点在哪里

腾讯科技:自研大模型真的有必要吗?

周围:我们觉得还是基于对要做好一个极致体验的产品的角度,我们遇到了实实在在的问题,比如说价值观的对齐,针对一些敏感问题,可能每一个大模型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手机厂商面对这么多用户,一定要解决价值观对齐的问题,那就要自研。

第二就是我们要解决成本的问题,要去让AI更普适、要给更多人用,同时又要解决性能体验,比如说像出词的快速响应,当我们有细分需求的时候,我们发现公版的开源大模型做不到。

另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现在开源的大模型,它的数据更新时间是很慢的。对vivo来说,我们自研了一个增量训练的框架,几乎能保证到每一个大模型在一个月左右就会更新。

另外就是,我们如果在手机里做一个智能体,这就需要有些东西是Always-on(常开的),这个时候你就要有省电的需求。另外还有性能、任务拆解等定制化的需求,这时候公版大模型是完全无法满足我们对未来规划的。所以综上我们就知道大模型一定要自研的,要完整的。

腾讯科技:手机端大模型再进化,硬件和算法,哪些才是最大的难点?

周围:从硬件来讲,其实大模型的端侧化是需要和芯片厂商密切合作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端侧指令集的兼容,我大概介绍一下端侧化的工作都有哪些部分:

首先我们要进行蒸馏或是模型裁剪,得到一个够小、但是能力又够强的大模型。这个大模型我们一般都会自己去做CPU版的端侧化,这个时候我们跑的算力,我们叫指令集,用的其实是CPU。

第二我们还希望这个大模型可以跑在GPU和NPU上面,最终我们是跑在NPU上面,这个才能让大模型在端侧的时候有很好的性能表现。

NPU指令级是由CPU公司实现的,然后大模型的蒸馏和能力增强是我们自己大模型的开发来实现的,这是一个合作的问题。

大模型继续迭代,这是整个产业链要来一起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也跟芯片厂商在联合定制,下一代的CPU、NPU、指令集、DDR的带宽和缓存应该怎么做,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要和芯片厂商一起来研究,来做更好的产品规格设计的。回到我们终端厂商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要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提出我们对于产品的一些典型的功能的规划,然后和芯片厂商一起来规划设计。

腾讯科技:各家都在做自己的大模型,是不是会形成数据孤岛?对行业开放70亿大模型的能力,如何开放?

周围:准确地说是开源,开源蓝心7B大模型。我们意识到大模型的应用,其实站在一个百年开局的起点,它不是说一年两年就能达到成熟。走得早的人也不一定就能一直领先。

所以我们一定要共建共赢,你先走一步,那就先拿出成果来共享,大家一起来共建。开源出来之后,还要把模型的优化,模型配套的一些工具都要开源。另外真正的开源就是有好多种license,我们是允许商业化的。开源之后,我们开发者才能够基于大模型去构建符合自己商业利益的生态,这是我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

我们开发者得至少分三类,一类就是普通开发者,没有能力去构建大模型或者微调大模型,蓝心大模型就可以以开发套件的形式开放给他们,他们拿到这个之后,就能够免费使用大模型的接口和能力。

第二种是中大型的公司,希望拿到一个真正开源又能力领先的大模型自己去微调,其实还有第三种形式:还有一种开发者,他觉得我也不拿开源了,我要自己做,我们就把系统的最小权限做模型的热靶场,在这个方向上足够开放。

所以vivo开源还是来自于很高维度的这种价值认知和规则定义的,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源。

那么接下来我们也希望基于开源的氛围能够共建共赢,我们信奉叫做独行快,众行远,就一个人去走可能是快一点,但是要一起抱团走才能走得更远。

腾讯科技:大家都说手机赛道很卷,各家都在做自己的大模型,这样会不会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

周围:我其实觉得手机行业不卷,这个卷是站在行业外的角度来看,行业内看好像是大家在各领风骚数个月的那种感觉。

其实站在vivo的角度,我觉得我们不是在卷,我们也无意去这样做,像在大模型上面,我们只想做好自己,做好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继续阅读

北京动物园一大熊猫翻墙越狱

2021-12-15

目前,北京动物园饲养并展出大熊猫10只,每只大熊猫都有一位专属饲养员。饲养员不仅负责大熊猫丰容工作,还坚持每日开展行为训练。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一只名叫“福星”的大熊猫,最近牵动不少网友的心。因为频繁打滚,它的头顶竟被蹭“秃”了一块……最近,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一只名叫“福星”的大熊猫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因为频繁打滚蹭地,它的头顶被蹭“秃”了一块。日前,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名叫“福星”的大熊猫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因为频繁打滚,它的头顶竟被蹭“秃”了一块。最近,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一只名叫“福星”的大熊猫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因为频繁打滚蹭地,它的头顶被蹭“秃”了一块。9月8日下午,北京动物园回复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福星”正在接受专家会诊,将尽快公布具体情况。本报讯(记者王斌)最近,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一只名叫“福星”的大熊猫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因为频繁打滚蹭地,它的头顶被蹭“秃”了一块。9月9日,北京动物园相关负责人公布专家会诊结果,“福星”是因打滚造成的毛发磨损,并没有出现外伤,打滚也并不是刻板行为。转机出现在6月初,市园林局接到外交部、市建委的通知,中央已批准赠送给英国大熊猫一对,并指示做好赠送的准备。北京动物园紧急告知上级部门,从北京动物园现有的大熊猫中,很难选出体质健康、适龄成对的熊猫,主要是雄兽较少,多不能成对。7月初,市园林局革委会主任丁洪、动物园革委会主任倪竖发去农林部机关,与梁昌武副部长、杨局长当面会商收集动物问题,农林部最终同意捕捉计划,可开给相关省区介绍信,但希望将收集计划压缩到最低限度。为此,北京动物园再三保证,所收捕的一、二类动物主要是礼品动物、国际交换用动物,以及单一动物需要配对繁殖的和增添展览品种。最近,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一只名叫“福星”的大熊猫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因为频繁打滚蹭地,它的头顶被蹭“秃”了一块。9月9日,北京动物园回复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福星”的秃头部位正好处于熊猫头骨的制高点,关节凸出部位容易出现磨损。北京动物园认为,“福星”秃头既不是外伤,也没有细菌感染,是由于打滚引起的毛发磨损。”今天上午,北京动物园发布大熊猫“福星”的“会诊”进展。经过昨天的专家“会诊”,“福星”因打滚造成的毛发磨损并没有出现外伤。今年的8月6日,北京动物园微博发布消息称,公园兽医前往十三陵繁育基地对动物进行常规体检,大熊猫“大地”也在体检之列,饲养员配合兽医对大熊猫“大地”进行无麻醉采血。样品化验结果显示均正常。北京动物园的委屈和牢骚,让相关部门真切感受到了。6月2日上午,外交部美大司、农林部外事局、市外事组和市建委负责人专程到北京动物园,检查了解拟赠送墨西哥大熊猫的准备工作,一致认为这是第一次送大熊猫给第三世界国家,不能次于以往,一切工作都按国礼规格准备。北京动物园存有14只大熊猫,已从中挑出两只大熊猫作为候选,雄猫名“迎迎”,现体重46.5公斤;雌猫名“蓓蓓”,现体重51公斤,年龄均在三岁左右。众领导在现场看了,发现这两只熊猫不够活跃,不太理想,需要捕选一对较好的做调换,农林部马副局长当即表示可以再批准捕捉2对。北京动物园表示,大熊猫“福星”头顶秃顶的想象并不是突发现象,已经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并且北京动物园很早就了解到了情况,并正在积极应对,包括对场馆的检查,兽医进行检查和预防措施。8日下午,北京动物园还邀请了两名专家对“福星”进行了现场检查,对其秃头的原因进行分析。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成林表示,大熊猫“福星”头顶毛发磨损问题已持续一段时间,公园很早就已了解到相关情况,并积极处理,包括对场馆开展检查、兽医检查、及预防处理措施等等。昨天下午,北京动物园还邀请了两位专家,对“福星”进行现场会诊,对它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成林介绍,今年6月,大熊猫“福星”出现打滚现象之后,饲养员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它的情况。当时经过兽医临床观察,“福星”的饮食和正常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饲养员分析,打滚的原因是它想吸引饲养员的注意,想尽快回到兽舍。近日,北京动物园的网红大熊猫“福星”秃顶一事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其头部顶部出现部分“秃顶”。9月9日,北京动物园经过调查后表示,“福星”的光头部分正好位于熊猫头骨的高处,关节的突出部分容易磨损,“福星”秃头既不是外伤也不是细菌感染,是由于“福星”经常打滚的原因,引起毛发脱落。网友表示:不愧是“滚滚”!近日,有网友发现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一只名叫“福星”的大熊猫,因为频繁打滚蹭地,它的头顶被蹭“秃”了一块。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成林今天下午表示,大熊猫“福星”头顶毛发磨损问题已持续一段时间,公园很早就已了解到相关情况,并积极处理,包括对场馆开展检查、兽医检查、及预防处理措施等等。文 / 丁丁状物类作品我们去了北京动物园里的大熊猫馆。大熊猫馆里只有两个橱窗,里面养着两只大熊猫,进去第二个橱窗里的大熊猫先出来,只见大熊猫的眼圈黑黑的,像戴了一副墨镜,它好像睡觉睡累了,要运动一下,它一会儿爬上小山,一会儿跑跑步,非常好动。玩完了就在石头上闭目养神,这时,饲养员投过来一捆竹子,大熊猫竟看也不看,好像在说:“这么久全吃这个,换个花样行不行?” 这次北京动物园之行让我第二次见到了国宝:大熊猫。9月8号,北京动物园也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学院的我国研究大熊猫的顶级教授,对福星的打滚和掉毛的情况进行了会诊:动物园的大熊猫也是有野性的,有兴趣可以查查大熊猫“古古”的事迹。十多年前,北京动物园一位游客翻栏杆挑逗大熊猫古古,被古古抓住撕咬,造成重伤。针对“福星”的情况,北京动物园专门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大熊猫专家为“福星”会诊。其中一位专家认为,“福星”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食欲、眼神都很正常,不符合刻板行为条件。打滚的原因是年龄小,为吸引饲养员注意。今天上午,北京动物园发布大熊猫“福星”的“会诊”进展。经过昨天的专家“会诊”,“福星”因打滚造成的毛发磨损并没有出现外伤,打滚也并不是刻板行为。北京动物园将持续关注“福星”,采取多种措施更加丰容和照护。“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大熊猫萌兰的兽舍丰容科普知识。”今天上午9时整,北京动物园熊猫馆内,“大熊猫科普互动小课堂”第一期正式与广大游客见面。“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大熊猫萌兰的兽舍丰容科普知识。”今天上午9时,北京动物园熊猫馆内,“大熊猫科普互动小课堂”第一期与广大游客见面。9日上午,北京动物园启动大熊猫主题线下游园体验,从即日起至9月30日,游客每周三上午都能听到有关大熊猫的科普小故事。今天上午,北京动物园启动大熊猫主题线下游园体验,从即日起至9月30日,游客每周三上午都能听到有关大熊猫的科普小故事。从9月9号开始到30号,每周三上午9:00在大熊猫馆内,游客都可以现场聆听关于大熊猫“丰容、饲料、训练以及体检”的小故事。第一期的讲解对象是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的萌兰。这只5岁的雄性明星大熊猫,虽然有着290斤的“彪悍身材”,但是一举一动却是非常的灵活。随着讲解人员的描述,游客朋友逐一了解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兽舍内丰容设施等的知识。最近,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一只名叫“福星”的大熊猫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因为频繁打滚蹭地,它的头顶被蹭“秃”了一块。9月9日,北京动物园就熊猫头秃一事回复了记者。

继续阅读